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图书信息 / 大国不易

Book Express/新书速递

大国不易

内容简介:

《大国不易》由环球时报社总编辑胡锡进著述而成,全书分为9个部分:中国自信;大国太极;共赢新思维;多元之和;自由的背面;一带一路;谁在南海搞小动作;文化有硬度;舆论是个场。作者第一线记者出身,对世界和时政有着独特的眼光和判断,给出的论点犀利、到位。他以一位资深外媒体人和观察者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当下世界的格局,论述了中国处于一个怎样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之中,抛出了中国作为大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犀利的答案。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有自信,有情怀的大中国。

作者简介:

胡锡进,环球时报社总编辑,也是《环球时报》社评的主笔。他的两论:论“复杂中国”和论“激荡世界”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第一线记者出身的他,有着特殊的眼光和时局把控力,所有的观点都很独特且深入人心。2015年11月初,推出的《胡侃》脱口秀节目,重新将他推到舆论场的顶端,获得极高的收视率。

目录:

第一章 中国自信/001 
中国社会存在历史悲情,真实的历史原因是什么?中国怎样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大国情怀?中国的自信来源于哪里?中国经济的走向将如何?中国最终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吗?应该如何看待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变化?今天的中国经济是最难时期吗?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有自信,还有情怀。
第二章 大国太极/061     中国如何在美国“枪杆子”和“笔杆子”间穿行?中俄友好握握手,西方如何反应?21世纪,属于谁的世纪? 如果2016年希拉里当选,会有什么样的对华政策?美国如何忽悠缅甸:宁要美国草不要中国苗?中国的“和”如何赢了美国的“斗”?中美俄的关系怎样在太极中走向平衡?作者用观察者的眼光来分析中美俄的大国关系,给出一个犀利的主张。
第三章 共赢新思维/099 
安倍一系列反常举动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德国的反思衬托日本哪些输理之处?中日关系能真的走向和善吗?日本为何要斥巨资与“亚投行”较劲?日本政府将会采用怎样的对华政策?中日之间不单纯,中日之间有逻辑;而逻辑的指向,是如何谋求共赢之路。
第四章 多元之和/125 欧洲乱了,对谁有和好处?法国等欧洲国家如何反恐?美防长为何要抹黑中国来吓唬东盟?美
国使了哪些手段来挑拨中国与缅甸的关系?菲律宾为何一心扑向美国的怀抱?世界的秩序要由谁来定?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列举中国及周边国家对美国的态度,以及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向读者呈现一个多元、复杂的世界,并给出发人深醒的答案。
 第五章 自由的背面/171     某些人一直鼓吹的“言论自由”,到底想干什么?对于那些所谓的“民主和自由”,该如何应对?港独分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香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十字路口?到底是哪些居心叵测之人要分裂国家?中国大陆该如何面对台湾方面的一系列举动?藏独分子为何要故伎重演,谁在背后使绊子? 第六章 一带一路/209     “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着怎样的天然之别?亚投行动了谁的奶酪?英国为何要违逆美国的意图加入亚投行?亚投行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好处?美国为何要反对亚投行?中国真的会引领世界经济潮流吗?“金砖”和“上合”,西方为何看到什么都说是对抗?世界已经不是冷战时期,新的经济秩序正在形成,没有人能阻止历史的车轮。在这一章,作者通过分析多种现象,向读者呈现一个新经济的世界秩序。
第七章 谁在南海搞小动作/259 
南海,因为各种力量的介入和博弈,成为了一个敏感的让世界瞩目的地方。到底是谁,到底哪些力量,让南海不平静。但不管谁在忽悠南海周边国家,中国义无反顾地完成了南海岛礁建设,给世界亮出一个答案:“中国能行”。 
第八章 文化有硬度/299 
当前的中国进入多元时代,构成国家运行崭新的人文基础。中国同时作为一个大块头在世界上崛起,深刻改变了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这可不是好玩的,在生活中我们知道,每一次变化都会让人感觉很“累”,稳定在多数情况下是众望所归。多种文化的碰撞,不是什么坏事,反而会成为历史进步的推动力。
第九章 舆论是个场/353 
互联网时代的声音,交织成为“火力网”,更形成了话语的权力场。为什么有人说,中国大学都是分院?出租公司、司机、乘客为何是利益共同体?防火墙带给中国互联网哪些影响?为何骂计生者比当年批马寅初还疯狂?等等。虽然各种声音混杂,但是头脑清醒之人都会对事情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内容试读:

最近一个时期西方主流媒体上唱衰中国的声音变得频繁起来,它们大多抓住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这个焦点,强调中国面临严重经济乃至政治危机,进而宣扬中国“即将崩溃”。这些声音通过种种渠道渗透进中国社会,有可能对部分国人的信心造成削弱。
中国的确面临不小的经济下行压力,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不行了”呢?此外,应如何定义中国的“行”或“不行”呢?
中国发展的参照系非常复杂,但大体说来有纵向及横向两大方面。纵向来说,中国的发展速度在换挡,从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这种变化是中国经济总量登上十万亿美元级别时发生的。
没有永远高速增长的经济体,这一点全世界都明白,但中国告别两位数增长,仍被一些人看成是“政治问题”。需要指出,这种看法是逻辑混乱和不自信的。
中国总体上处在新中国60多年的最好时期。我们经历过战争、灾荒、紧缺经济、政治动荡等各种严重问题和灾难,类似的迫切威胁今天都没有。今天中国从调结构到反腐败的经济、政治目标都是“改善型”和“励志型”的,是我们建设更美好生活的自我加码,而不是中国已经混不下去情况下的“背水一战”。
中国长期没有出现严重危机,我们对自己的承受力多少有些“没底”。社会习惯了稳定,对各种不稳定因素高度警惕,不断想象。西方舆论时而大夸中国,时而预言这个国家不堪一击。由于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到底多坚韧,或者多脆弱,只能由时间来证明。但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中国有过一些严重的危机,但都闯过去了。当这个国家变得空前强大时,它有什么理由比过去更脆弱呢?
再来横向看。目前全球都面临“治理危机”,大国可谓一家一本难念的经。从西方发达国家到新兴经济体,中国调整后的经济增长率仍是主要国家中最高的。中国政府的调控资源和能力也是其中最强的。美、俄、欧洲都经历过严重金融危机,印度的发展比中国落下一大截,这些国家都“挺过来”了,并保持着各自的骄傲。凭什么中国应当是“最有崩溃危险”的那一个?
一个事实是,中国社会对未来的期待很高,我们生活在高速发展的惯性中,对稍微慢下来充满了敏感。但这应当是中国的优势,而不应成为我们的负担。
中国连续几十年在全球发展中做到了当突出的优等生,我们深知不进则退的道理,保持着持久的危机感,力争今后也做得很好。但中国毕竟不是“发展之神”,我们有弱点和局限,我们需要接受未来的某些曲折,不妄自菲薄,而是集中精力构建克服新问题的能力。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对安逸的主动放弃。我们在调动自己的“野性”,逼自己敢拼,敢面对挫折,我们在做新的开创,而不是坐在前人为我们创造的惯性上。
实际上这些年还是有不少意外和变数的,比如新疆暴恐事件相对集中爆发,邻避效应造成重大公共事件,等等,这在过去都不可思议。但它们来了也就来了,中国并没有被绊倒,国家和社会的承受力在一轮轮增强。
只要中国目标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保持稳定,我们前进就是挡不住的大趋势。出现问题往往是拓展这个国家承受力的契机,带来我们对国家稳定的新思考和新认识。我们常说中国有巨大潜力,潜力不仅是资源、机会,它还包含着我们消化各种问题及危机的弹性和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