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丝路文库:走出去也要引进来

Media Attention/媒体关注

丝路文库:走出去也要引进来

北京青年报 张知依 2016-02-19


最近,应沙特国王萨勒曼、埃及共和国总统塞西、伊朗总统鲁哈尼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上述三国进行了国事访问。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与阿拉伯,这两个在几个世纪前在欧洲视野里被定义为“远东”、“中东”的文明,再次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站到世界舞台上。谈起阿拉伯世界文化,我们当然会想到黎巴嫩文坛骄子纪·哈·纪伯伦,会想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纳吉布·马哈福兹,但两颗璀璨耀眼的文学巨星之外,读者对阿拉伯世界整体文化的样貌的了解也许不及对其他文明的熟知程度。

日前,有不少系列图书出版为读者补上这一课,华文出版社的“丝路文库”就是其中之一。带着对中东文化了解的渴望,青阅读记者采访了华文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之所以成立‘丝路文化出版中心’,出版‘丝路文库’,我们希望在文化层面把阿拉伯国家的经典作品引进到国内,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作品带到阿拉伯世界。”李红强说。

                                                                     走出去成绩斐然,引进来弥补缺憾

 “丝路文化出版中心”的成立,还要从几年前华文出版社在海外版权的尝试开始说起。2014年之前,华文社曾开启中文优质图书的海外出版计划,向阿语地区输出20多种图书,包括《雷锋全集》、《人民语录》、《书法》,以及当代文学作品如周大新的《安魂》、《湖光山色》等。“《人民语录》是以中国人当下的时代谚语配漫画的形式用阿拉伯语出版,大概因为接地气的缘故,在阿拉伯国家受到热烈欢迎,销量是莫言作品的好几倍。” 李红强说,在中文图书输出收获好评并积累了翻译团队后,华文社决定引进优质的阿拉伯世界经典作品。“鉴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根据‘知己知彼’的必然要求,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促使国人必须充分了解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现实等迫切的需求,我们希望引进一些经典图书,弥补现阶段我国阿语引进作品严重缺乏的现状。”2014年中,华文社专门设立了出版机构“丝路文化出版中心”,出版丛书“丝路文库”。引进一系列丝路国家经典文化典籍,并将逐步纳入具有代表性的阿拉伯当代作品,让中阿文化双向交流真正落地。

三大引进系列打造“丝路文库”

记者在华文出版社看到,“丝路文库”已经面世的一系列作品,有经典类、人物类和游记等多个品种的十余本图书。李红强介绍说,这是出版社前期做了大量准备的成果:“我们走访多位学者,组织了多次民族、宗教、出版等领域专家研讨,同时吸纳阿拉伯国家合作方的建议,确立了以经典历史著作、人物传记为主,配合传世文学典藏,逐步吸纳当代优秀作品的品类架构。”

目前“丝路文库”已出版的图书大致可以分为三大书系,经典类的包括古典文学名著《天方夜谭》等作品,针对这一品类的选本标准,李红强介绍说,“《丝路文库》选取经典版本,对伊斯兰文明的历史、文学、人物等进行正本清源地介绍,使中国读者得以全面了解其文化面貌,进而尊重其文化,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人物类传记类的作品包括伊斯兰教人物传记《穆罕默德生平》、《四大哈里发传》、简明阿拉伯历史读本《历史上的阿拉伯人》等作品。

第三个系列是中外关系史典藏丛书,主要以中外游记为主,有阿拉伯世界使者的中国游记,如:先于《马可·波罗游记》约4个半世纪问世的第一部阿拉伯东方游记《苏莱曼东游记》;1346年(至正六年)来中国游历的友好使者伊本·白图泰写成的《伊本·白图泰游记》、16世纪波斯人阿里·阿克巴尔记录中国明朝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游记《中国纪行》。也有中国文化学者的西行见闻,如1932年11月至1933年5月间赵振武先生经过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北非诸国,参观考察各个国家的清真寺以及穆斯林聚居区的经历等。

阿语国家希望深层次了解中国 我们也缺乏对中东民间生活的了解

 驼铃相闻,舟楫相望。沿着绵延万千公里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文明远行并交好,直至今日。针对文明交汇的出版计划也一定不会止步于此。谈及未来“丝路文库”的出版计划,李红强告诉青阅读记者,他们将逐步引进阿语世界当代优秀作品,出版讲述伊斯兰文化故事、反映伊斯兰文学水准、展现中阿文化交流历程的经典图书。“目前《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阿拉伯文明对欧洲的影响》、《回来吧,我的心》等书已经在翻译阶段,预计很快会与读者见面。”与此同时,李红强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在未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括号画圆满:“不只要引进好作品,我们希望能把当代中国的主流话语输出到阿拉伯世界。”据了解,该社正在组织翻译当代中国政治与文化的作品,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老师的《大国来了》、作家周大新的文学作品等书,“阿拉伯国家人民也希望能够深层次了解中国”。

优质的文化作品背后,少不了高水准的编辑队伍。据了解,“丝路文化出版中心”成立后,有专家委员会以及译者团队的支持,其中,专业委员会特邀来自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今日中国》杂志社的相关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翻译团队邀请了国内著名的穆斯林学者及阿拉伯语翻译学者以及埃及最顶尖的汉学家、翻译家助阵。

 “‘一带一路’确实是很热的出版题材,因为先前的优质的作品不多,所以需要出版界一起做扎实的努力。”谈到对“一带一路”话题出版热潮的看法,李红强表示,除了努力之外,就目前来看出版界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情况,“比如有的‘一带一路理论家’借中央战略发表很多个人观点,冠以经典的名义;还有的为了追赶出版热潮,做出不经推敲的词典类、指南类的书,这是对文化的不负责任。”谈及对未来的期望,他告诉青阅读记者,除了经典文化作品之外,还能有更多有质量、接地气的民间文学作品涌现:“经典的作品之外,现在我们比较缺乏对中东民间生活的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百姓的生活状态等等,也希望媒体的记者可以深入其中,记录并创作一些非虚构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