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宋志军认为,多数丝路的选题都是以学术的方式呈现,其实文学可能是更好的一种方式。“要了解一个城市,往往记住的并不是这个城市有多少人、多大面积,而是通过一位作家的一首诗、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意象,能更打动人心。”他说,所以说“走出去”,要考虑如何让别人容易接受。
《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作者:李舫 王巨才 丹增 陈世旭 等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时值“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华文出版社推出《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第一辑14册。
《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从策划到选编到最终出版历经一年多时间,聚集一批富有影响力的一线作家的散文佳作:王巨才的《垅上歌行》、丹增的《海上丝路与郑和》、陈世旭的《海的寻觅》、陈建功的《默默且当歌》、张抗抗的《诗性江南》、梁平的《子在川上曰》、阿来的《从拉萨开始》、吉狄马加的《与白云最近的地方》、林那北的《蒲氏的背影》、韩子勇的《在新疆》、刘汉俊的《南海九章》、叶舟的《西北纪》、郭文斌的《写意宁夏》、贾梦玮的《南都》。
这些作家,有耄耋长者,有青年才俊,他们风格迥异,各有妙趣,14部书稿,清典可味,雅有新声,纵横浩荡地连接起丝绸之路的文明长廊,是送给世界的中国名片,传之久远。在百道网对华文出版社社长宋志军的采访中,他告诉我们,华文出版社用心打造一套走出去的经典文库,从作者、编辑到装帧设计,每一个环节都是顶级配置。
2010年华文出版社成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旗下的人文教育出版机构。中国出版集团作为国家队,对出版主题一向比较重视,因而,华文出版社在这一块起步较早,宋志军介绍说, 2015年起华文社每年都推出一本大国系列,诸如《我们误判了中国》、《大国不易》、《大国来了》。针对一带一路,社里还专门成立丝路文化出版中心,陆续推出“丝路文库”丛书。
《丝路文库》已经出版了20来种,这套书主要是“引进来”的一套书,帮大家了解丝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等等,主要是选丝路沿线国家的经典。“我们想在‘十三五’期间做到一百种左右,将来形成一个丝路书架。”与此相呼应,“我们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书系的目标是‘走出去’”。
宋志军认为,多数丝路的选题都是以学术的方式呈现,其实文学可能是更好的一种方式。“要了解一个城市,往往记住的并不是这个城市有多少人、多大面积,而是通过一位作家的一首诗、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意象,最能打动人心。比如说江南就能想起绿茶、西湖烟雨等。”他说,所以说“走出去”,要考虑如何让别人容易接受。丝绸之路本来就是开放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包容的共赢,这套书的策划初衷用“柔软的方式”展示自我,让大家愿意跟我们打交道,愿意了解我们,愿意跟我们合作,体现中国互利、共赢、开放的国家战略。
“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 以国内丝路沿线各省区市为主要表现对象,“看完这套书后,这个城市到底是什么样的,你得到的可能不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但是你会一下子感受到一种形象,一种不同。”宋志军说。
这套“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用文学的方式呈现一带一路的世界,“一个是好看,一个是动人,”或许不够系统,但是能够直达人心,不受语言、文化和国界的限制。希望这些优美的文字,能够成为城市的名片、中国的名片,传之久远。
作家们长时间生活在这个地方,在他们的作品中,写城市,写标志性的景点,有的部分写人。宋志军说,我觉得人本身也是一个城市的一种标志,同样的生老病死,在不同城市就不太一样,不同年代也不一样。所以这套书除了文学家们语言特别优美之外,还有一些打动人心的那种人性、人情之美。
宋志军认为,这套书的独立气质还在于作家们的人文知识分子立场。城市的变化有的得到作家的认同,有的却未必。阿来写逐渐消亡的 “嘉绒藏族文化”,作家传递出的失落感非常真实,触动人心。宋志军特别提及阿来的书里有一个给孩子到民政局改民族的细节。他在藏区工作时,孩子的民族随母亲,写的“汉族”。他工作调到内地后,却到民政局给孩子改回“藏族”,阿来的想法就是想让孩子记住自己还有藏族的血统。在藏区的时候,反而觉得没必要非强调藏族身份。“从这里你可以看到,作为一位少数民族的文化人,他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很细腻,看到这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刻。”
宋志军说,这套书是按照顶级配置来做的。
“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丛书的主编和作者,均为富有影响的一线作家, “他们集中为一套书服务,为‘一带一路’服务,是值得关注的文化事件。”“主编李舫以她的个人魅力推动了这件事,因为作家们都信任她。李舫为丛书写的‘总序’在《人民日报》上整版发表,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激情,就是她的这种状态打动了很多作者。”
作家张抗抗也说,“14位作者都是这套书的组成部分,就像沙漠的骆驼团队被牵引着走,每个都不一样,建功的北海、丹增的云南,都跟丝绸之路有一种内在有机的联系”,她觉得,作家的书写各不相同,但集起来就是中华文化脊梁的呈现。
华文社邀请了著名设计师宁成春担任书籍的设计,“宁老让我特别感动,14本书封面都有图,都是他亲自手绘的。他跟别人不一样,必须看完稿子才做设计。前一段时间他去西藏,赶回来就去盯印厂,叮嘱工人 千万别把封面印偏色了。”宋志军谈到这里也很动情。宁成春曾经在日本学习设计,十分富有专业精神。在该套丛书的设计中,宋志军感受到他很多一丝不苟的精神,很多细节,包括二维码的摆放位置,都反复调整到最佳。书脊上的图案他要亲自挑选,内文的字号、行距等都亲力亲为,反复修改。
在李舫的推动下,华文社与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相遇,双方一拍即合,一起搞丝路文化行的大型活动。让作家们真正深入到市民中、学校里,进行交流,让大家为这些城市感到骄傲。“它一方面对外是介绍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对内来讲可以做为乡土教材,名的作家写作的城市,写作的某个景点,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播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手段。”
本次推出的14种书,是文库的第一辑,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所经国内各省区市为重点展示对象。 “一带一路”本质上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一种理念和倡导,全国各省区市都在积极践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省区市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宋志军介绍说, “‘文库’第二辑将是扩展版, 从体裁而言,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我们的理想是给全国各省区市都精心制作一张对外沟通的文化名片。”